文字/视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阳乐通讯员李盈谈文婧
7月25日,记者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喉科病房见到了杨女士。这是记者全程目击她接受那场生死攸关的脊索瘤切除手术后的第9天。喉咙还锁着沉默,但她的眼睛清澈有神,正努力地、一点点地试图坐直身体。看到记者,她眼中泛起涟漪,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缓慢却坚定地移动,敲下一行字——“我从没想过自己那么伟大。”
这句话背后,是一条由惊骇与勇气铺就的生死之路。27岁的杨女士,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生命最丰盈的季节,遭遇了最凶险的风暴。
为母则刚:在生命的天平上寻找双生答案
怀孕4个月时,吞咽的异样感悄然降临。起初,杨女士以为是孕期的寻常不适,未曾想,这竟是命运狰狞的开端。脊索瘤的确诊,如冰水灌顶。“那天感觉天都塌了。”杨女士的父亲,这位坚强的汉子,回忆时声音依然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保孩子?还是治肿瘤?这道残酷的单选题悬在全家心头。肿瘤在生长,胎儿在孕育,时间成了最无情的敌人。“保孩子,我怕自己撑不到终点;先治病,又舍不得身上的骨肉。”病痛如潮水般日夜侵蚀,母爱的本能却在礁石上迸发出最坚韧的火花。最终,她做出了选择:把孩子生下来,再去直面肿瘤。
“多熬一天,宝宝就多一分希望。”这成了她唯一的信念。流食,是维系两条生命的脆弱纽带。每一次吞咽,都像吞下烧红的炭块,食物艰难地通过仿佛被砂纸打磨过的喉咙,引发撕心裂肺的呛咳,短暂的窒息感让她眼前发黑。颅内的剧痛更是无休无止的折磨,睡眠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片段,最长不过一小时。
“爸,太辛苦了”“吐得就好辛苦”“头要裂开了,好辛苦”……打开杨女士与父亲的微信,搜索框输入“辛苦”二字,数十条记录瞬间涌出,字字如刀,记录着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父亲默默保存着每一条,予以鼓励,屏幕的光映着他通红的眼眶。
然而,每当腹中传来那微弱却无比清晰的胎动,一股难以言喻的力量便悄然滋生。她会艰难地将手覆上隆起的腹部,感受那生命的搏动,眼神在痛苦中重新燃起一簇微弱的、不肯熄灭的火苗。那滋味,常人无法想象。“我女儿真的很坚强。”父亲的声音哽咽在喉头。
杨女士咬牙挺过了医生认为相对安全的孕28周,可她还希望能孕育得更久。这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拉锯。直到那一天,排山倒海的剧痛终于冲垮了忍耐的堤坝,她不得不提前剖腹产。手术台上,当那声微弱却响亮的啼哭划破空气,她努力侧过头,目光急切地追寻着声音的方向。护士匆匆将包裹好的小生命抱近,只让她模糊地看了一眼——一个胎龄30周、仅3斤重的小小身躯。下一秒,婴儿便被抱离,啼哭声渐渐远去。
各自闯关:长路尽头是归家的灯火
身体的剧痛尚未平息,对新生女儿的牵挂已如藤蔓缠绕心头。然而,她必须马不停蹄踏上为自己搏命的征程——赶往长沙,寻求最后的生机。
此前,家人带着沉甸甸的病历四处叩门。“开颅”几乎是大多数医院的答案。巨大的创伤,漫长的恢复,让父亲心如刀绞。“直到我们遇到了蒋卫红主任。”父亲眼中重现光亮,“他说,可以用经鼻内镜做,不用开颅!那一瞬间,我们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
7月26日,手术室的门缓缓合上。门外的长椅上,时间仿佛凝固。杨女士的父亲紧握双手,指节泛白,目光死死盯着那扇门,脚下的瓷砖被反复数了一遍又一遍。9个小时,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当门再次开启,传来“手术成功”的消息时,父亲紧绷的身体骤然松弛,靠在墙上,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患者的肿瘤盘踞在颅颈交界处——生命中枢的‘十字路口’。”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蒋卫红教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揭示着这场手术的惊心动魄,“这里是大脑与身体信号传递的唯一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如迷宫,手术稍有不慎,非死即残。”
这台超高难度的手术,是内镜微创技术的一次巅峰挑战。利用鼻腔自然通道建立微小的“隧道”,内镜如同精准的导航仪,直达病灶核心,在放大数十倍的视野下,小心翼翼地分离、切除肿瘤,将创伤降到最低,为生命的复苏争取最大可能。
“每一位走进这里的病人,背后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蒋卫红主任的目光深邃,“医生,有时就像这故事的‘导演’,倾尽毕生所学、智慧与心血,只为在命运的剧本上,奋力写下一个‘喜剧终章’。”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温度:“病人脸上重燃的笑容,是医者无上的勋章。我们耕耘在生命之田,患者的康复便是最好的收成。”
杨女士最深的牵挂,是老家医院新生儿科保温箱里那个小小的身影。手机屏幕亮起,新的照片或视频传来。她急切地接过手机,指尖在屏幕上,一遍遍轻柔地摩挲着那个熟睡的小脸。随后,敲下此刻心底最滚烫的渴望:“我想回家,和宝宝一起出院。”
她抬起头,对着记者稳稳地比划了一个“OK”的手势。阳光掠过她的指尖,落在她依然虚弱却无比坚定的眼眸里。窗外,是无垠的天空,云卷云舒。
掘金配资-股票配资平台网站-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