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清晨,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的海风轻轻吹过,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的舰艇编队缓缓靠岸,准备驶向日本海展开实兵演练。
央视新闻报道,中方派出了导弹驱逐舰绍兴舰、乌鲁木齐舰,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以及一艘格外引人注目的综合救援船——西湖号(舷号841)。俄方则出动了“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格罗姆基”号轻型护卫舰和“伊戈尔·别洛乌索夫”号救援船。双方舰艇组成联合编队,演练科目涵盖援潜救生、联合反潜、防空反导和对海作战,实战氛围浓厚。俄媒《消息报》透露了一条令人意外的消息:相比中方的052D驱逐舰和2万吨级补给舰,俄海军将领对西湖船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称其比中国海军的辽宁舰更让他们心动。
一艘救援船为何能让俄军如此着迷?西湖船是中国海军自主研发的927型综合救援船,满载排水量超过1.3万吨,属于万吨级舰艇。它并非传统作战舰艇,而是专为潜艇等关键作战单位提供后勤保障的多功能平台。西湖船集搜救、医疗、维修和补给功能于一体,配备高度集成的指挥系统,模块化设计使其能灵活搭载各类救援设备。无论是深海潜艇救援,还是为核潜艇提供远洋维修,西湖船都能胜任。它就像潜艇的“移动基地”,能在远离母港的大洋中延长潜艇的作战时间,甚至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俄媒将其称为“潜艇战斗力倍增器”,精准点出了它的战略价值。
俄海军对西湖船的关注,源于自身在潜艇保障领域的短板。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庞大海军遗产,核潜艇部队仍是其核心战力,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亚森级攻击核潜艇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威慑力。但核潜艇的持续作战能力高度依赖后勤保障。2000年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至今是俄海军的痛。由于当时救援能力不足,潜艇沉没后几乎无人生还,暴露了俄军在深海救援领域的缺陷。西湖船的深潜救援和远洋维修能力,能在潜艇遇险时快速定位并实施救援,同时让潜艇在远离基地的情况下保持战备状态,延长巡航时间。这种支援舰对俄海军的现实需求来说更为迫切,性价比远超需要庞大护航编队的航母。
西湖船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加深了俄方的兴趣。其指挥系统能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协调复杂救援行动,模块化设计使其适应多种任务场景。相比之下,俄军现役的“伊戈尔·别洛乌索夫”号救援船虽有一定深潜救援能力,但在信息化水平和综合性能上与西湖船存在差距。俄媒坦言,俄罗斯目前缺乏资金和技术建造类似的高科技保障船,购买更不可行,这不仅涉及经济问题,还牵扯到战略敏感性和国家自尊等复杂因素。通过此次演习,俄海军得以近距离观察西湖船的性能,并在交流中学习潜艇救援和海上保障的经验。
8月1日,“海上联合-2025”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开幕,主题为“联合维护战略通道安全”和“联合应对西太平洋安全威胁”,时间点恰逢美澳“护身军刀-2025”演习尾声。美澳拉拢18个国家,在西太平洋展开大规模联合军演,部署包括“堤丰”导弹系统在内的武器,射程覆盖中国南海,针对中俄的意图明显。中俄的回应毫不示弱,此次演习舰艇数量达十余艘,首次明确提出应对西太平洋安全威胁,传递出清晰的战略信号。
演习的实战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中俄舰艇混编,共享战场数据,指挥系统深度整合。这种合作在非盟友国家间极为罕见。现代战争中,数据链共享涉及雷达、声呐和通信系统的无缝对接,需要技术和战略的高度互信。中俄能实现这一步,表明双方军事合作已从象征性展示迈向实质性协同作战。援潜救生科目模拟潜艇遇险场景,西湖船与俄方救援船配合演练,展现了双方在深海救援领域的协作能力;联合反潜和防空反导科目则针对美日澳在西太平洋的潜艇和导弹部署。美军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和日本的“苍龙”级常规潜艇近年活动频繁,意图封锁中俄海上通道。中俄的联合演练,展现了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和决心。
自2012年以来,“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举办多次,逐渐成为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平台。每次演习都会带来新亮点:2014年首次实现舰艇混编,2016年引入红蓝对抗,2021年开始联合巡航。此次演习后,双方舰艇将展开第六次联合巡航,目的地虽未公布,但从过往经验看,日本海、白令海甚至美国近海都可能成为目标。去年,中俄舰艇巡航至阿拉斯加附近,引发美军高度紧张。若此次巡航进入夏威夷或圣迭戈附近海域,将进一步彰显中俄的战略自信。
但俄罗斯在核潜艇、反潜作战等领域仍有优势。此次演习中,俄方的反潜舰和柴电潜艇展现了专业能力。双方通过演习互学互鉴,西湖船的亮相为潜艇救援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强调,演习公开透明,不针对第三方,但其针对性显而易见。
单极世界正在瓦解,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中俄作为两大力量,通过联合军演探索新型安全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基于平等互利,不搞排他性,也不强迫站队,为中小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西湖船的亮相、中俄舰艇的混编巡航,以及双方在西太平洋的联合行动,都在表明:这一地区的未来,将由多方共同塑造。
掘金配资-股票配资平台网站-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